第一十五回 特殊任务
他这一说,大伙都开始有些七嘴八舌起来。毕竟在此之前,对于气态形星的观测,都是在其外部进行的。而且多数气态行星的气流也是十分湍急的,以目前的飞行器来说,那都是难以承受的。
“姚主任,难道我们的探测飞船还能飞入气态行星的大气层吗?”严队长不解的问道。
“呵呵!当然不是!我们没会干那样的傻事。而是另一种新的探测方式,这是在我们出发之前,便开始进行过试验的,但还没能投入实用。正好,这颗气态行星的气流相对较缓,所以便打算用这种新方法进行一下测试!”
宋局也有些不解的问道:“这是什么新方法呢?以往我们对气态行星的大气探测,要么是外部观测扫描,要么就是投放一次行的探测器!这新方法有何不同呢?”
姚主任介绍道:“以往我们常用的两种方法,虽然安全可靠,但收集的数据却十分有限。比外部观测扫描的数据,第一,不够详尽。第二,误差也比较大,而且对于较深层的大气几乎难以进行有效的探测。第二种方式呢,探测器投入气态行星大气之后,会因行星大气的气流而偏动,再加上许多气态行星的大气之中也充斥着电离层,会对传导设备造成影响。所以,大部份的探测器,投放之后能够有效工作,或者说能够稳定将数据传回来的时间都不长。跟着便会失去联系。”
“那姚主任说的这种方式是什么方式呢?”
姚主任说道:“这是一种牵引探测的方式。即利用飞船悬停在气态行星的外层空间,或是根据行星大气对流的方向和速度保持同步飞行。然后释放出一个探测器,而这个探测器是与飞船用纳米传导线相连的。这个传导线仅有头发丝的约五分之一粗,但却具有非常强的抗拉伸力。同时,也具有有线传输数据的作用。这样,便不会因行星大气中的电离子而影响无线传输效果。”
“那这个传导线有多长呢?能承受多大的拉力呢?要知道,即便是这种外层大气较为平缓的气态行星,那大气流动的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是否会对飞船造成影响?甚至是因为这纳米导线强度过强,反而将我们的飞船给拉入行星大气之中了呢?”宋局对于这种从未听说过的方式,还是十分担心的问道。
姚主任忙道:“宋局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我们这传导线的强度是针对探测器的重量和所使用飞船推动力进行配比制造的。比如,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这种探测器,重量约为一百公斤,而我们探测飞船的最大推动力是五十五吨。如果探测器在工作过程中,遭遇行星气流突然加强,所形成的牵摆力,超过了十吨,那它便可能会自动断裂。因为我们的探测飞船加上剩员和所携带的设备一般在四十一吨多一点。也就是说,如果因探测器所产生的牵罢力超过十五吨的话,那就会超过飞船自身动力的最大值,从而有可能将飞船拉入行星大气之中。我们在设计是便考虑到了余值,所以这种传导线的最大抗拉伸力大约就在十到十一吨左右。还留有了三吨左右余值。并且,在连接飞船的一端,还配备有手动的离断装置。一但当牵摆力过大,而传导线又没有自己断裂的话,还可以马上手动切断!”
“哦!也就是说,这是准备了一套双保险的。那这导线有多长呢?要知道飞船不可能靠行星大气太近的啊!”
“导线长度为四十千米。这就可以让飞船保持在行星大气外的十至十五公里的高度安全飞行,而探测器则可深入到行星大气中二十五至三十公里的深度进行连继的,较长时间的探测。如果行星气流一直较为稳定的话,甚至还可在完成数据收集后,对探测器进行回收!”
听完之后,宋局点了点头道:“这样说来,倒还是应该可行的。不过像这样的任务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并且也没有人有过这种经验。”
“宋局!那将任务交给我们大队吧!”
几名队长一听,都开始争了起来。
宋局站起身来,环顾的看着这三个大队近四十名飞控人员。最后目光落在了赵振华与许仲友身上。
随后他说道:“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二大队的赵振华组!你们二大队要全力配合好他们完成这次难度极高的任务。另外一大队与三大队也别着急,一大队将派出两艘飞船,对辰光星进行外围探测和数据收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对褐矮星进行的探测,而且还是这样一颗十分特别的褐矮星。三大队也将派出两艘飞船,对辰光a时行探测。一会会议结束之后,二大队的都留一下。”
“是!”
会议结束之后,二大队的全体成员都留了下来。姚主任将会对针对这次任务的飞船改装,以及改装后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当然,这所有的都只是针对这套设备所进行的理论上的设定。毕竟此前从未有人这样操作过。所以,具体的经验,也需要他们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来摸索出一些实用性的经验来。
对飞船的改装并不复杂,仅仅几天时间,改装和设备安装调试均已结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赵振华与许仲友二人,便驾驶着021号探测飞船,利用家园三号空间跳跃后的间歇期,进行过多次的试验飞行,以及探测器的吊放等试验。
其间,他们还驾驶着021号飞船,对一颗慧星的慧尾,利用探测器进行过吊放的数据收集,而且圆满的获得了成功。
不过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在这种空间的慧星、由于远离光热度较高的恒星,其慧尾不仅短小,而且发散度也低。是完全不能与那密度大的多、且十分湍急的气态行星大气相比的。但也算是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时间过的非常快,随着家园三号飞临辰光星系,并开始减速。他们的探测工作也很快就要展开了。
021号探测飞船,在离开了家园三号后,独自的飞往了辰光星外围的那颗辰光b气态行星。
这是一颗质量约为地球8。5倍,体积约为地球2。8倍的气态行星。其体积并不算很大,但却有这么大的质量,估计其中心应该是有一个密度很大的固态核。
从飞船上望去,由于主星是一颗本就十分暗淡的褐矮星,没有多少光和热散发出来。所以这是一颗十分暗淡,呈略微灰蓝色的星球。
赵振华即有些紧张,也十分熟练的将飞船行驶到辰光b星靠近其北极的外层空中。因为这里的大气流动相对更为缓慢。
随着飞船下降高度,当接近到其大气层约十二千米时,他停止了下降高度,并保持着与该星自转同步的速度几乎悬停在其上空。
许仲友则经过观测发现,现在其外层大气的流动风力大约为每秒36米。相当于每小时不到140公里的风速。虽然这个风速若是放在地球上,那已是属于13级的大风了。不过这样的风速在气态行星中,已是相当温和的了。
“高度速稳定,同步速率稳定,大气风速稳定!可以放下探测器了!”
许仲友听后忙道:“是!”
只见021号机腹的舱门缓缓的打天,一个圆柱体的探测器缓缓的朝着辰光b星的大气慢慢的降了下去。连接探测器与飞船的根只有头发丝五分之一的传导线,几乎肉眼看不到。
随着探测器逐步深入行星的大气,在数据不断回传的同时,他俩在飞船上也真正感受到了那探测器,在行星大气中随着气流吹动,而产生的牵摆力了。并且那根超细的传导线,由于风力的影响,也早已从垂直变成了约60度的倾斜。
“已放出三十千米!”
虽然受此牵摆力的作用,他们已能微微的感到飞船略微有些晃动。但赵振华一边根据AI所计算出的数据,一边相应加大飞船的动力,以保持平衡。
“飞船稳定,可以继续放!”
听到赵振华的话,许仲友也继续将探测器就像倒着放风筝一样的往下放着。
“三十五千米、三十六千米、三十七千米…。。。”
正在这时,飞船忽然伴随着一阵晃动,竟被拉着瞬间便向下漂降了一两百米。不过随着飞船输出动力的随之增加,很快的便停止了下坠。可是还依显得有些摇晃。
赵振华大声问道:“现在情况怎么样?牵摆力多少?下边的风速多大了?”
“估计已经穿过了其最外层大气,进入了上流层了,下边的风速已经达到了每秒67米,所产生的牵摆力已过八吨!”
赵振华忙道:“继续放!把这最后的三千米放完!”
“好!你注意牵摆力的变化,我这就继续下放!”
随着这四十千米的传导线放完,探测器已是处在其上层大气流层之中,这里的大气密度与风速也都远远大于最外面那层更为稀薄的外层气体。
此时由于气流所推动的探测器所产生的牵摆力已经达到了10。5吨。然而,这纳米导线竟然丝毫没有断裂的迹象。可是飞船却在这巨大的力量牵引之下有些摇摇晃晃了!
“这传导线质量也太好了吧!已经过了临界值了,竟然还能承受没有断!”
许仲友说罢,赵振华急着问道:“数据收集的差不多了吧!这种情况下还能回收吗?”
“不知道啊!我试试吧!”
正当他准备按下回收按钮时,突然飞船比刚才摇晃的更加厉害,紧接着,便能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道正拉着飞船摇摇晃晃的朝着这颗气态行星的外层大气下坠而去!
